首页/ 政府信息公开 / 政策 / 其他 / 县政府办文件 / 正文

​黄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

各乡镇人民政府,县政府各部门,各有关单位:

《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》已经县政府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

黄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
2024年12月30日

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

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积极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,形成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,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,现就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意见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增强人民体质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,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全面推进健康黄龙、幸福黄龙建设,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,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,优化资源布局,扩大服务供给,构建统筹城乡、公平可及、服务便利、运行高效、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。到2025年,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,体育健身人人参与,健身服务人人享有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70%,实现城区、乡镇(街道)、行政村(社区)公共健身设施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。到2028年,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,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,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。

二、重点任务

(一)优化全民健身资源布局

1.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资源。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,科学谋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布局,合理做好县、乡、村三级体育设施布局规划,加快体育公共设施建设,促进区域内步道、绿道、骑行道互联互通,推动场馆设施、赛事活动、健身指导共建共享,确保城乡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

2.优化提升全民健身功能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。城镇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要因地制宜布设健身设施。充分利用公园、绿地、环路和山水条件,健全球类运动、健身步道、健身路径,方便群众就近进行体育锻炼。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、机关、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,从根本上改善群众健身锻炼的环境和条件。

3.打造便利全民健身生活圈。加强城区居住区“5分钟体育健身圈”建设,增加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供给。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.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.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。探索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“点亮工程”,引导、支持建设“百姓健身房”。拓展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全民健身服务功能。建设乡村“15分钟体育健身圈”,合理规划农村体育设施建设,推动乡村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。

(二)构建全民健身丰富新载体

1.提高健身设施开放共享能力。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,落实向青少年、老年人和残疾人免费开放服务政策。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“应开尽开”,新建学校的体育设施对照开放条件规划设计。机关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放自有健身场地设施。

2.推进生态健身设施建设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,积极打造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、具有当地特色的运动场景。在符合条件的城乡区域建设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,完善配套服务设施。在综合公园、沿河公园、郊野公园、口袋公园中合理配建健身设施。支持既有体育场馆进行绿色节能改造,推广使用节能设施设备、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。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等新型场地设施。

3.强化全民健身数字赋能。建设县级全民健身公共管理服务平台,集中提供体育健康指导、公共体育设施查询、群众赛事活动、体育社团组织等便民惠民服务,着力促进全县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、智能化。搭建智慧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平台,健全室外健身场地设施“建管用”闭环维护长效机制。

(三)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

1.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,以公建民营方式,将产权归政府所有的体育设施委托社会力量运营。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支持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的体育设施提供公共服务,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。

2.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。鼓励基层成立各类体育社会组织。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事项,主办或承办体育赛事活动。做强体育总会,支持民间健身团队发展。

3.发挥体育指导队伍作用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,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常态化、服务规范化、队伍年轻化。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,打造1—2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。到2025年,全县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人以上。

(四)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参与

1.提高各类人群健身参与度。鼓励机关、企事业单位配备健身房和健身器材,提高职工全民健身参与度。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,实施幼儿体育工程,鼓励举办农民体育活动,鼓励老年人、残疾人参与健身。

2.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。完善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布局,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职能作用,创编适合老年人的居家健身方法,引导适龄老年人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,参与志愿活动。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运动健康干预门诊。

3.规范青少年体育发展。设立少儿体校,开展体育技能培训,大力培养竞技体育特长人员;积极引导体育协会进校园开展课后服务和体育训练工作;学校至少设立3个以上体育社团,校校打造体育特色节目,培育黄龙县第二小学、白马滩镇中心小学体育示范点。

(五)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

1.加强全民健身体系建设。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,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,丰富全民健身活动,构建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依托社会、全民参与的活动模式,全县形成大众体育丰富多彩,学校体育规范有序,职工体育优势凸显,农村体育日益活跃的全民健身局面。

2.加强全民健身健康服务。积极推广普及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,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,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,实施全民体质监测,不断提高全民运动健身普及率;大力推动 “体育+卫生”“体育+社区”运动健身健康服务,普及科学健身知识,推广科学健身方法,提供健康咨询服务,建立全方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。

3.加强全民健身指导网络。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,壮大运动处方师、康复治疗师等体卫融合服务队伍。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,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,推行个人体质测试档案和运动处方服务,提高群众体质合格率、优秀率。

(六)组织全民健身丰富多样赛事活动

1.开展全民健身全员活动。要紧扣生态旅游,拓展赛事平台,灵活赛事形式,大力开展休闲体育品牌赛事及各类特色体育活动,推动户外运动发展,提升全民健身意识,激发全员健身热情。

2.培育赛事活动品牌。着力打造精品赛事活动,完善“春跑”“夏钓”“秋骑”“冬滑”的生态黄龙赛事体系,常态化开展弹弓赛、越野跑、山地自行车、滑雪滑轮、垂钓、艺术体操锦标赛等生态赛事,不断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3.办好高规格体育赛事。加强赛事服务培训,提升办赛水平,积极争取中省市高规格的各类体育赛事,每年至少承办5场以上。

(七)创新全民健身融合发展

1.坚持运动康养进景区。全民运动健身要与生态旅游统筹推进,进一步拓展树顶漫步科普教育基地、神道岭、无量山、石门峡漂流等旅游景区体育功能,多样化配置和完善体育设施,大力开展多元化休闲娱乐运动,推动体育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。

2.坚持体育赋能兴乡村。全民运动健身要融入乡村经济发展,积极推进渔业休闲、民俗体验、乡村营地等产业基地体育功能建设,开展全季、全域、全员健身运动,增强全民健康素质,推动服务、旅游、体育产业,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,助力乡村振兴。

3.坚持体育创新促发展。全民运动健身要根据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,利用山水人文优势和现有场馆资源,大力开发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、体育健身娱乐、体育用品销售、体育竞赛项目,积极打造全民运动健身特色场地,引进承办更多的体育赛事,创新推进全民运动健身工作有特色、有亮点,成为黄龙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

(八)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

1.丰富全民健身宣传载体。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宣传载体,开设电视台体育专栏、组织专题讲座、开展健身指导、发放健身宣传单等形式,深入宣传运动健身知识。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,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。

2.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宣传。完善全民健身APP、全民健身地图等信息管理服务平台,全面实现全民健身信息化宣传。

3.普及全民健身文化。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,提炼运动项目特色、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。打造生态精品体育赛事和旅游线路,推动全民健身文化交流。挖掘展示黄龙民间传统体育文化,定期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。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,弘扬中华体育精神。

三、保障措施

强化县、乡镇政府全民健身工作主体责任,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。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要求,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录和标准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。建立全民健身设施安全风险排查、评估和管控制度,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服务的安全标准,完善应急保障机制。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,做好督促落实和跟踪评估,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有序完成,接受社会监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