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子街村不仅是镇区环境卫生的顽疾,也是少有的“脏乱差”地带,严重影响全镇形象。针对该村“久治不愈”的病症,瓦子街村坚持反复抓、深入抓,逐步走出“治理—反弹—再治理—再反弹”怪圈,整治工作呈现长效化趋势。
全参与,由“被动”到“自觉”
“改变”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词。瓦子街村抓住问题根源,从“思想”入手,从“内因”上下功夫,改变过去“曲高和寡”局面。强化宣传教育,结合村情实际,制发张贴以维护环境、文明言行为主题的《村规民约》,为广大群众规范日常行为,提供一面镜子、一把尺子,引导其从思想上认同、在习惯上养成。注重榜样引导,通过开展“十星级文明户”、“最美家庭”的评比,让群众在比、学、赶、超的氛围中增强环境整治的积极性,将“爱心超市”兑换机制与环境卫生融合,提升群众主动性。当前,垃圾乱扔、污水乱倒、杂物乱堆的现象有所好转。
刷颜值,由“突击”到“常态”
近年来,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从没停歇过,今年,该村根据实际情况,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做法,使工作推进由过去搞运动式集中清理、被动应付,逐步向常态化治理转变。集中保洁,每个小组设置一名有责任心、使命感、不怕得罪人的保洁员,负责清理打扫街道;“专属”保洁,形成“领导包组、干部包户”的责任落实体系,让镇包村干部、村干部认领“农户”,负责管理日常清理与长期保持工作;强化监督,村委会成立垃圾整治工作督查小组,每月定期对保洁员和干部进行考核检查,根据检查情况按照制定的奖惩制度进行奖惩,为实现常态治理的目标奠定基础。
增内涵,由“重面子”到“清里子”
所谓长效化,贵在长期,重在效果。环境卫生治理不仅将重要节点清理到位,更要下足“绣花”功夫,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犄角旮旯、污染源头,不留任何死角死面,真正做到了“表里如一”。清理“面子”,包村干部、村干部带头打扫公共区域卫生,修剪文化广场杂草,保洁员负责垃圾箱清理,杂草杂物,给庭院内“不相宜”的常年堆积物“搬家”,经过努力,共打扫垃圾箱10余个,院落30余户,使所见之处皆“美丽”;做实“里子”,在庭院整治的基础上,要求村民打扫厨房卫生、装扮“屋内”等一些小事做起,号召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树、种花草,“深耕”微型青山绿水。近期,全镇动用人力50人次,出动车辆2台次,清运垃圾20余次。
保长效,由“零散”到“系统”
着眼于改变不能“各自为政”,步调不一,瓦子街村健全各项制度,大大增强了工作的规范性、长效性。定制度,先后制定“门前四包两禁止”等规范性文件,初步实现了人员、机制、任务“三落实”,极大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。一条心,与药监所、派出所开展联合执法,对路面乱停乱放、乱摆乱建进行“先劝导后整治”,与镇政府统一思想,服务于全镇大局,构成“一盘棋”整治大格局。
镇党委书记赵军锋说:“环境卫生整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工程,必须让‘长效’真正成为常态,绿水青山的底色才会更加厚重,美丽乡村才不再是‘一纸承诺’,现在镇村环境虽有所好转,但不能松懈”。 接下来,瓦子街镇将从长远利益考量,从长期保持、常态管理等方面着手,让爱护环境卫生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,彻底打好环境卫生这场攻坚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