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 专题专栏 / 历史专题 / 黄龙地名小故事 / 正文

邑祖山

来源:黄龙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:2017-03-17 15:31

邑祖山,是一座骄傲之山,神秘之山。关于“邑祖”之意,古史载:“中国古代称国为邑”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“君次于郊郢,从御四邑”。又说,邑为京城。《诗·商颂·股武》:商邑翼翼,四方之极。

看来“邑”为“国”则深信无疑,而且还是一座国都。那么“邑”后有“祖”,祖是初也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浮游乎万物之祖”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祖识地德”。据说,“国”一词最初出现于伏羲时代。传说当时的黄龙就称之为羲元之国。由此推断,“邑祖山”很可能是一个最早的国都。相传夏禹建都于此。战国初为魏国都。公元前286年,秦攻魏,魏献邑。以斯传斯,尚无可信性记载。言后待考。

“名人专祀中,迹有与杂祀同为祈祷灵应者,不尽崇报纪念也”。这是邑祖山碑碣中最早的一则文字。

慕名邑祖山,就是从这神幻壮丽的传说开始的。诗曰:“山高幽险奇,雄视数百里。抬首摩蓝天,俯瞰白云低 见《心溪流韵》诗集”。当地百姓称之为英雄山。在中国古代,此山庙宇恢宏。介子推祠,白起将军祠肃立山顶。远乡近邻,四海香客纷纷朝山祭祀,香火燎绕,如云如幻。

随着岁月的推移,山因庙而明丽,庙因山而威仪,人们干脆管这里叫“将军庙”。将军庙巍居在黄龙最南陲的合阳、澄城、三县交界处的九泉城内。威武显赫,成为一方民族风骨的象征。

九泉城,座北向南,方方千百米,城高十丈许。据史料介绍:白起(约前315—257年),一称:公孙起。秦国名将。秦昭王二十九年(公元前278年)攻克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),因功 封武安君。长平之战大胜赵军,坑杀俘虏四十多万人,后回兵攻占魏长城的九泉关,屯兵驻守,整装待发。

就在这备而欲战的公元前257年,为相国范雎嫉妒谈骇,逼杀在杜邮亭。死而非罪!《史记》载:“秦人怜之,秦人反响强烈,迫使昭王在此修庙纪念。”相传现在的山麓武安村,就是武安君之葬所。《通志》云:“邑秦时,为武安食邑”。《刘志》载:……邑祖山,相传秦武安君白起尝屯兵於此。上有将台遗迹。其下为校场湾。山有冢·庙·武安君祠。

清洛川县令萧九成拜谒《武安君庙》时,赋律诗凭吊:“大将提兵振洛河,提兵一夕女墙过。烟霞古庙残蝌蚪,营垒遗踪满薛萝。侠气年年秋水绿,寒碑隐隐夕阳多。吾来瞻拜添愁思,塞上悲笳政鼓鼍。”

由此可见,一个人在尘世之上,面对“流芳百世”和“遗臭万年”这架严肃的天平,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。百姓就是一面镜子!

距白起将军前三百多年的邑祖山,还有一位不容忘记的神秘人物——介子推。

史载:“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。救晋国百姓水深火热于既倒,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。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,他为保晋文公之性命,痛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,供晋文公食用。文公回国后,赏赐随从臣属,没有赏到他。而介子推毫无怨言,遂和母亲隐居此山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当有人问其他为光复晋土的贡献时。他坦然道:“不能以天子之功为己力。”

当晋文公得知后,请其不出。于阳春三月草木复苏之际,以烧山之法,逼他出寨。而介子推看着这茂密的森林古木为自己而毁于熊熊的大火之中,他含怨与母退却山顶,抱树而死。火过山秃,而惟有其抱之木幸存于此。晋文公弄巧成拙,悔恨莫及!并将此木取其一枝,做成鞋底,踏于脚下,以责罪处。但晋文公仍不能表达哀念之意,又将介子推抱木之归日,定为“寒食节”昭著于天下,是日禁举烟火。

《邺中记·附录》:“寒食三日,作醴酪,又煮粳米及麦为酪,捣杏仁煮作粥”。由于介子推以举家性命为代价,象征性保护了吐绿之木,人们又将“寒食节”称之为“清明节”,并列入二十四节,千秋传古。

洛川《旧志》载:“介子推祠,亦云祖山之巅,庙后有冢。盖既为庙祀而兼为冢,亦斯传斯,爱之意尔”。

古籍古传,一切都是那样的碧透见底,两位古人虽然情性不同,朝代不同,壮举不同。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,却是相同的,为后世相颂!

读懂了邑祖山的历史,就感到天地宽阔了许多,就明确了什么是人格的伟大;什么是作人的准则;什么叫使命感;什么叫紧迫感!

站在邑祖之巅,大喊一声,山韵四合!心境像嶙峋钟秀的山石一样天花朵朵,顷刻感到自己就是世间一个亮丽的音符,在上帝圈定的有限生命里,怎样去点缀历史,铸造未来!同时,也走出了“为己而生,为己而死”的迷津。

——选自:《风华野史》

注;《邑祖山》在黄龙县以南30公里处的红石岩将军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