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黄龙的大山支脉一路南下,穿越“九龙山”,横跨“首阳峰”就到了屏嶂关中的武帝山。这里悬崖笔刃,奇石嶙峋,杂罐野草都失去了本来旺盛的丰姿。但是,在那云崖峭壁上,在那石缝陡畔间,却是古柏苍苍,丽松郁翠,尽管有些古柏歪歪扭扭,却昭示出了生活的艰辛和拼搏的神韵。
此时此刻,我被这生命的颜色陶醉了。当我的目光再次追韵寻味时,不容忽视的注意到山间生长着一种十分旺盛的珍贵药材儿。《本草纲目》称:“十里香缬草”。但在当地,人们又给她一个颇具“侠义”色彩的冠名儿——“小救驾”。
好奇心又把我带进了一个遥远的古代……
据说:一生感天地,祈鬼神的汉武帝刘彻、在“元封”元年(公元前110年),出兵18万“北巡朔方”一路筑台祈仙。归时,沿黄河古道,来到与关中平原接壤处的梁山时,得知此山与西岳华山遥遥相望;与九曲黄河涛声回荡。而且鸡鸣一声,(黄龙、韩城、合阳、澄城)四县闻晓。可谓是灵山仙居之地!
于是,汉武帝令此筑“祭仙坛”祈祷成神之意。祈仙后,下得坛来,深感失落,心病复发,内慌成疾,大汗淋漓。就在这远无救药,近无良方之际。御医忽见山间阴阳交汇处生长着“十里香缬草”,医采伐病,即服化夷。此时的汉武帝感慨万千!诗曰:“武帝祀仙登祭坛,失感灵动枕山眠。御医山间缬芳草,救驾梦醒垂青简。见《心溪流韵》诗集。”
后来“七里香缬草”被汉武帝御封为“小救驾”!武帝山也以此而缀史传古了。
据风物传说:“七里香缬草”恩受汉武帝泽宠之后,百草皆仿。在时空的演进中,众草杂染,幻化为“小救驾”惑诱充真,其稗遍野!而且,形态气味都出神的类似。现代《药物大典中》就排列着诸多种修道正果的小救驾。方言将这种无从考证的“小救驾”称之为“诱缬草”。
而正宗得道的小救驾,并非谁想得,就能得到的。她具独为己有的药物价值和生存密码。她的特征,依赖于“七色土”;植根于“红土层”。根须呈少女发结状,气味青春萌动香,而且古香檀气浓烈扑鼻。
茎杆秀拔挺立,腰间亭楼根须。羽状复叶,青翠欲滴。聚伞花序,白里透红,红白互映,蔷薇花式,娇艳亮丽。
这些都是小救驾的外部形态,而真正的内在,是任何一位采药翁都无可奉告的。那就是她的根部,有一条一尺八寸的根线,以茎杆为中心,横贯东西。她的小花儿,以阳光的起居为定势,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,随其丽阳漩转,吸纳天地灵华。奥藏玄机,神不可测。
武帝山的神韵不仅是这些,而她那嶙石翠柏和那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大气山峦,在冬雪里,像亭台楼阁似的昭致千里。
——选自:《风华野史》·《延安文艺报》
注;《武帝山》在红石岩以东8公里处的十亩地放马沟,与合阳相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