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九龙山上跟着考古的脚步,沿着历史的隧道寻觅之后,首阳山就在眼前了。她横卧在黄龙县白马滩镇西川,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上。所以逆水而上的主干道至此兵分两路,像绕街心花园似地围着首阳山环行而至。伸向南川要冲的大路为“龙泉道”;挺进北川的大道,直指凤凰城。无论你走那条道,挤着眼一小时后,两道就又重叠在一起了。步履此地,无论从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,都会给你一种新奇之感。
首阳山巅,是用自然山石围彻的城堡,城墙三十三米高,城郭面积九百九十个平方米,石城西北角有口三眼井,碧液甘甜。最引人深思的是,一块三丈平整见方的巨石,横卧城堡之中,增添了大山的威仪与神秘。
登上巨石,极目望去,东水黄河的轻雾流云尽收眼底,西岳华山相望互致。巨石南侧平面上剔透着依稀可见的诗句:“日月首阳古山兮,二贤至兮僻尘匿。野果为食难裹腹,修仙养道志神怡。”可看到的文字仅此只许,其它图文都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。
只凭残留的文字,没有理由诠释这块土地的历史,永远只会是一个千古之谜。但是,好奇心,不容我们谜而谜之!后在当地民间传说中,触摸住了一把打开谜底的金钥匙——
在上古时期的商朝,有个诸侯国, 国王孤竹君,膝下有两子“伯夷”和“叔齐”。叔齐年幼聪颖,极得父王的宠爱!孤竹君想立叔齐为太子。长子伯夷领会父王的心意后,以为病父采药的名义儿离家出走,隐居东海。孤竹君病痍后,尚不见伯夷回转。叔齐方知兄是有意让位离土。这时孤竹国民,众心拥戴叔齐为君。叔齐却认为:王位不应自己继承,便伺隙悄悄逃离王宫,云游而去。
时光辗转数年后,伯夷、叔齐俩弟兄在东海不期而遇,两人都大吃一惊,互相埋怨对方,国事浩大擅自别离!他们在规劝中,争执不下,谁也难以说服对方返回朝野。两人只好形影相吊,隐昧尘世。后又同至渭水之滨的周国西伯处。
在前11世纪,周武王伐纣时,伯夷与叔齐两人,叩马东阻!劝谏未果,兄弟二人逃迹荒野首阳山,拒食周粟,采薇以聊饥。
伯夷、叔齐两兄弟在首阳山上瘦骨嶙峋,手枯如柴,饥悲交夹。两人一前一后地翻山越岭,在荒榛乱草中间寻觅薇蕨、唱着采薇歌:“登坡北山兮,采薇聊饥矣!……”
伯夷、叔齐的苦难到了极限!玉皇大帝实在目不忍睹,便令山神点化重返国政。山神道:“你们不做国事,云游荒野成何体统矣!”
伯夷答:“我们是清静中人,世事炎凉,不愿落尘”。
山神说:“孤竹国,有许许多多的事需要你们去做。”
叔齐道:“孤竹已成了周朝的诸候国,臣民也任西周听用,我们不愿做周之民,更不愿食周之粟”。
山神把袄袖一挥:“土地之大,蓝天之下,哪一块土地不开周朝之花?!且不说这山是周国之地,她可算名花有主的山神之土”。
伯夷听了这番话,无不感伤地说:“本想在此安度余生,既然这么说,那就借你一席之地吧!”
“不行!”山神板着脸说,“你们是太子,孤竹国需要你们,这里没有你们的天地”。
叔齐与兄对视了一阵说:“那就借你一足之地吧?!
说着兄弟俩人拥抱在一起,饿死在这首阳山巅的巨石之上。当地有一曲民间小调唱道:“昔日有个二大贤,俩人推位让江山,兄让弟来弟不应,弟让兄来兄不担。五朝门跳出大太子,后宰门悄走二清贤,俩人同奔首阳山,饿了吃点松柏籽,渴了喝口阳坡泉,站在前山观虎斗,坐在后山听鸟喧。虽然不得神仙位,就是快乐又清闲见《开怀吟放声歌》黄龙民歌集”。
这则民间传说,除首阳山巨石上二十八个可信性文字以外,很难找到其它佐证。为了揭开此山本来的容颜,我翻阅了史学文献和地理构图。商朝时代的黄龙山,是繁荣昌盛的周国之土,这座龙势威威,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成了一道自然屏障,隔离了诸候国与大戎族之间的第一道防线,军事要冲。
春去秋来,伯夷和叔齐久久隐居周国,所以他们二人到黄龙首阳山的可能性很大。另则说法,“伯夷和叔齐是饿死山西首阳山的……”从历史考证,当时山西首阳山不是周国领地,而是殷纣王的天下,况且还隔着一条浩无边际的滔滔黄河,东渡山西,那是何等的艰险。再从另一个角度讲,山西首阳,亦没有记载任何可信的文字,只是以传 说逸闻作凭。从种种迹象断言,山西首阳信其无,黄龙首阳信其有。至于说秦岭山中那座海拔2720米的首阳山,那就更不可信了。一是海拔高,生存条件诸多不适;二是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史象,都是一张青一色的白纸,山则山而已。
在考古中,黄龙首阳的真像浮出了水面,走出了历史的误区,还远古一个清晰!
——选自:《风华野史》
注:《首阳山》坐落在黄龙县白马滩镇,龙泉河与凤凰河交汇处之上的黑家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