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/ 专题专栏 / 历史专题 / 黄龙地名小故事 / 正文

幽幽神道岭

来源:黄龙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:2017-03-17 15:52

我赖于生存在栖居地,是世间任何瑶池琼阁都无可企及的。

也许是我太倾注于这块绿土的原故了,无意之中说出了这么一句得罪人的话来。那其不让“既生谕,何生亮”之流,翻江倒海么!

朋友提醒道:“有一种心境叫‘嫉妒’,它是排那的!是不容异象存在的!”何况你又言于其表呢,那么生活的浪花,从此就难以安宁了。

不安宁,那就不安宁吧。现实必定是现实!

妻子见我忧心忡忡的样儿,说:“你躲一躲吧!绕过这块畸形陋石,天地也许会宽一点的。”

“躲!”躲到哪里去?处处都是喧嚣与骚动的鸡毛蒜皮。

对。到大自然中去,尝尝隐居山野的滋味,岂不美哉!

在晨光熹微里,沐浴着鸟儿鸣啭的啼声,我轻装出发了。顺着一条千绕百折的盘山公路,向黄龙山海拔1800米的主峰——神道岭攀缓而上……

水依山转,路随水行。蜿蜒的柏油马路,沿川躲水,掩映在绿茵里,酷似黑色巨蟒,曲曲弯弯伸进了大山。两面青山,雄峰对峙,一道弓开。看上去,蓝盈盈的天幕,活像裂了一条缝儿。人们将这道峡谷奇观,称之为“天门儿”。这天门之下的无量河,空空灵灵,欢欢快快地流淌着……碧波辉映着天,辉映着地,辉映着白云流霓,使整个空间显得水亮山明。此情此景,给人一种无限的暇想……既然天门已经横空!那么,无量河能否谓之意念中的“地门”呢?我说不清。只知道,“日升月恒,光开万物”,宇宙间对“平衡”与“对立”的要求是严谨的。

道观之地的神道岭,建于何年何月,何日何时,尚且无可稽考。但从古刹的残垣断壁观研,是颇具规模的。据神话传说,还在初三皇时期,太上老君分神化气为万法天师,降于此山。因老子是“天道之尊,龙的化身”(孔子语),所以这里被誉之为“神道岭”。据《老子道德经》:“宇宙万物的演变,是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“有”和“无”的统一。依附“有无相生”之说,产生了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和“无为而治”的哲学观点。

关于神话与现实,信则有,不信则无。但一点是肯定的,不管是什么人,只要忧患于百姓,那都会刻胸铭古的。

踩到神道岭的龙脉之上,似乎已到了天堂。白云流雾都像是在脚下既漩而过,心头升腾出置仙入境的惬意。四周的远山近水,峰巅峻岭,在这鄂尔多斯台地南沿居高临下的屋脊中,都憷头蹴脑地缩在雾霭霭的轻沙里。大有“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”之感。

神道岭,是黄龙山脉伞状地貌,转承启合的中心。“A”字型山梁支岭,呈放射状向外伸延……在航拍图上,以此为中枢,形成风车漩转之象,使雄伟壮丽的大山,充满了“动”“静”相间的灵气。

横看山峰,六龙捧圣。坐其峰巅,顺伞状骨架俯瞰而去,山岭尽头微现翘首。类似一座若大的六角亭,点缀在亭角飞檐上的“无量山”“伏羲岭”“北寺山”“寿峰寺”“龙王山”“旗杆庙”六座恢宏的庙宇古建筑,形成了神秘的镇山之锏。诗曰:“登岳观天地,流霓挂发间。脚击千河水,作雕化群山。四季山色异,月月花如幻。奇石点山境,鹿鸣惊万川见《心溪流韵》诗集。”。神道岭的湖光山色,将人下意识地带进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。

竖眺山间,六龙戏水。掌状峡缝涧,汪积着六眼大小各异的山泉。誉之为“海眼溪”。山泉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。近观,蓝天白云,山色禽兽容聚一体;远看,鳞光闪幻,犹如杨戬的第三只眼,深邃多变,活灵活现。掬起一捧汪汪碧澄的龙眼溪,就无可置疑的抚摸住了黄龙大山中奔流黄河的“源”“仕望”“仙姑”“无量”“柳溪”“龙王”六条大河的源头了。新雨至此观溪,飞流直下,如六龙吐珠,蔚为壮观。

“脚下溪水溶溶,耳畔松涛惊鸣,管他红尘喧嚣骚动,任凭黄龙腾云横空。坐观前山虎斗,站听岭后鸟鸣见《心溪流韵》诗集。”。在这里什么样的烦恼,什么样的争雄霸气,都被这天然的神韵,过滤得干干净净。那大自然随遇而安的胸襟,会把你融入浩如星座的群雕之中。

——摘自:《延安日报》

注:《神道岭》在黄龙县以东30公里处。